近年来,尖扎县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口支援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严格按照省、州委部署要求,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把“组团式”帮扶工作放在全县大局中谋划推进,建机制、强政策、优服务,积极发挥“组团式”帮扶人才优势作用,推动援受双方紧密配合、同频共振,为促进尖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坚持“留人重才”,强化帮扶组织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口援建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审视推动帮扶工作。高站位推进。坚持将“组团式”援青工作当做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县委主要领导亲自抓、亲自管,11次召开县委常委会、专题议事会、工作推进会,专项听取帮扶工作汇报,13 次深入医院、学校和农牧产业一线开展调研,实地了解工作进展情况,协调解决重点科室建设、品种技术推广试点选择等工作难点问题30余项,确保帮扶工作有的放矢、精准有效。高质量推动。积极构建县委统筹、组织部门协调、受援单位落实的“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县委统筹谋划3次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组团式帮扶的系列讲话和党中央、省、州委相关会议文件精神,制定《2024 年度“组团式”帮扶工作重点》,明晰工作方向和目标,为工作筑牢思想根基。组织部门发挥牵头作用,立足尖扎所需,统筹调配人才、资金、项目,确保“组团式”帮扶发挥积极效能。卫生、教育、农牧等受援单位细化任务清单,以项目化管理推动帮扶举措落地见效,形成上下联动、高效协同的工作格局,推动援青工作实现新突破。高标准管理。按照“任实职、给实权、压实责”的原则,结合医院、学校现状和需要,在全省最早将3个“组团式”帮扶团队团长(领队)分别任命为医院院长和学校校长,其余干部依特长任关键岗位,实现人岗相适、才得其用。制定《尖扎县科技特派团专家服务管理制度》,实施“线下登记+线上打卡”双轨管理,督促科技特派团成员按时完成既定产业帮扶任务,确保帮扶工作取得实效。
坚持“育人用才”,提升帮扶效能。县委、县政府秉持“互认、互帮、互促”理念,将政策落实与人才理念深度融合,聚焦效能发挥,全力提升帮扶成效。着力医疗援助惠群众,坚持将“组团式”医疗帮扶人才视为骨干力量,发挥“组团式”帮扶医疗人才“传帮带”作用,建立师带徒一对一机制,培养15名尖扎本土人才,借助对口帮扶资源,派出8名专业技术骨干赴对口帮扶医院进修学习,打造带不走的帮扶队伍。在县人民医院设立“援青门诊”,建设血液透析中心、胸痛中心等“五大中心”,开设ICU 病房、中医诊疗等特色科室,诊疗水平显著提升。2024 年,县人民医院急诊接诊量和住院率分别同比增长13.40%和12.89%,为群众构筑起健康屏障。着力教育输出育人才。发挥“组团式”教育人才优势,组建专业教学研究团队,与我县教师共同完善《校本教研管理制度》等机制,申报12项课题,合力推动教学研究,推进教学改革。搭建111对帮带桥梁,推行师徒结对的“青蓝工程”,开展“援青名师组团进校园”等特色活动,有力推动本土教师加速成长。依托对口支援实践平台,选派56名教师前往援派学校短期培训,15名教师获得州级奖项,学校育人质量显著提升,全县中考成绩连续八年全州第一。着力科技助农促发展。以“致富增收”为核心,推动科技特派团融入农牧业发展,探索“技术入股”模式,支持申报西梅、冷水鱼、尖扎山羊等9项农技项目,应用羊肚菌混播等25项新技术,申请农作物智能培育温室大棚系统等3项发明专利,编写“牦牛全混合日粮(TMR)生产与饲养技术规程”4项技术规程,制定《反刍动物配合饲料(全混合日粮)》企业标准。建立15个科技服务基地,开展各类技术培训和现场观摩会19次,培训人数625人次,帮扶本土人才53人,2024年助力果农增收40多万元,种植基地带动群众就业120人,实现群众务工收入增收18万元,农牧业“致富”能力显著提升。
坚持“尊才爱才”,营造良好工作氛围。始终秉持“尊重人才、爱惜人才、服务人才”理念,为“组团式”帮扶工作提供坚实支撑。细化关爱机制。县级领导干部结对联系26名帮扶人才,组织基层一线行、期满送行等团建活动36次,节假日走访慰问17次,研究解决待遇保障等问题10项,搭建“结对互认、生活互帮、事业互促”的“三互”共建机制,从心理、情感层面引导帮扶人才融入尖扎,3名援青人才主动申请留任一年,部分援青人才邀请家属来青拓展帮扶工作,彰显关爱成效。健全生活保障。牢固树立“援青干部人才之家”理念,足额兑现天津援青干部人才“青海津贴”“艰苦边远津贴”和“援青工作津贴”3项工作待遇,落实赴外疗养休养,落实体检、休假、探亲路费保障等待遇政策,有效激发帮扶人才活力热情,推动帮扶人才安心扎根、用情干事,为发展注入持久动力。营造良好氛围。2024年,开展目标责任落实督促谈话7人次,对12名表现突出的帮扶人才评定为年度绩效考核优秀。积极树立先进典型,深入挖掘“组团式”帮扶典型事迹,精心整理素材,向各类网络媒体平台推送“组团式”帮扶工作典型事迹报道11篇,其中中央级媒体4篇,青海日报1篇,全方位宣传展示了“组团式”帮扶人才奋发实干的良好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