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省委、省政府转发《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青海省司法厅关于在全省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及州委、州政府《中共黄南委宣传部、黄南州司法局关于在全州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要求,为持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把全民普法的制度优势转化为依法治理效能,结合尖扎实际,制定《在全县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工作会议和州委全面依法治州工作会议及县委全面依法治县工作会议、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建党百年“七一”重要讲话和视察青海时的重要讲话、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及指示批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以使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准则为目标,以持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为重点,全面落实普法责任制,着力增强普法针对性实效性,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着力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着力推进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为全面推进平安尖扎、法治尖扎建设,高质量推进“三区建设”、树立青海涉藏地区乡村振兴典型样板,打造共同富裕的黄南样板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具有尖扎特色的全民普法工作体系进一步健全,公民法治素养和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显著提高,公民对法律法规的知晓度、法治精神的认同度、法治实践的参与度显著提高,全社会尊崇宪法、遵守法律、信仰法治的氛围有效形成。法治宣传教育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全面提升,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工作体制机制有效落实,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深入推进,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显著改善。
(三)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推进全民普法工作,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全民普法全过程各方面,体现在依法治理具体实践,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普法理念和工作导向,坚持普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依法保障人民权益,促进人民高品质生活,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夯实全面依法治县的社会基础。
——坚持服务大局。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围绕我县“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有侧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普法工作,促进依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地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与法治实践深度融合。牢固树立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就是最好的全民普法工作理念,坚持全民普法与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一体推进,坚持法治与德治、自治相结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法治宣传教育融入法治实践、融入社会治理、融入日常工作生活,融入全面依法治县全过程各方面,引导公民在法治实践中感受法治力量、领悟法治精神、坚定法治信仰。
——坚持分类施策。结合我县各行业、各领域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分类分众、精准有效推进全民普法工作,着力解决社会治理中面临的突出问题,积极推动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理念、机制、载体和方式方法创新,推进新时代普法工作高质量发展。
二、“八五”普法重点内容
(一)突出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
(二)突出学习宣传法治建设有关决策部署。
(三)突出学习宣传宪法。
(四)突出学习宣传民法典。
(五)深入学习宣传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
(六)深入学习宣传与促进高质量发展密切相关的法律
(七)深入学习宣传与社会治理现代化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
(八)深入学习宣传党内法规。
三、“八五”普法重点对象
实行公民终身法治教育制度,切实把法治教育纳入干部教育体系、国民教育体系、社会教育体系,突出抓好国家公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青少年、宗教教职人员、村(居)民群众法治宣传教育,强化有关行业组织从业人员的法治教育,持续提升我县公民的法治素养。
四、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一)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
(二)推动法治文艺繁荣发展。
(三)推进法治文化建设与道德教育相结合。
五、着力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
(一)推进基层依法治理。
(二)深化行业依法治理。
(三)开展专项依法治理。
六、着力增强普法针对性实效性
(一)推动实践养成。
(二)在执法、司法过程中开展实时普法。
(三)充分运用社会力量开展公益普法。
(四)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五)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开展精准普法。
七、精心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全面落实普法责任制。
(三)强化工作指导。
(四)健全考核机制。
(五)落实经费保障。
(六)加强队伍建设。